关于APTT、PT命名的溯源及终极解释
所谓的组织凝血活酶,实际上是组织因子、PL和钙离子的复合物,而所谓的“部分凝血活酶”则是没有组织因子的PL和钙离子的复合物。
大家好,我是木子七。
之前写过一篇关于凝血指标辨析的文章,有兴趣的可以回去翻翻。当时自己也没有完全弄清楚,prothrombin time即PT和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即aPTT的命名是如何来的,上篇文章的最后也没有说明,只是为了方便好记忆,现在回看也有些牵强。最近有好几个私信都问了我关于这个的问题,我又去翻了翻外网,在NCBI找到这么一封回复:
果然如此,任何用常规解释不了的命名方法,一般都是历史遗留,要么是为了纪念,要么限于当时的认知,后来变成的约定俗成。这两个也不例外。结合Guyton生理学和MeSH主题词表的解释,我简单总结一下。
最初对于凝血的认知,始于EP。当时人们只知道一种存在于几乎所有细胞膜(尤其是肺、脑)的大型脂蛋白复合物,可以将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。直至1982年以前,也并未分离并认识这种酶的亚成分。
a large lipoprotein complex…found as a cell-membrane component in almost all cells of the body.” [Hougie C. The Biochemistry of Blood Coagulation. In Triplett DA,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Coagulation. ASCP Press 1982].
最初的PT也就由此诞生,表示“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需要的时间”。而进行这一试验的试剂,实际就是兔或人胎盘来源的乙醇提取物,被称为“凝血活酶(thromboplastin)",也就是最开始,这个东西是作为一种实验试剂存在的。在后续的实验过程中,人们在用兔脑提取物进行实验时,发现如果依次添加兔脑磷脂和氯化钙,反应十分缓慢且不精确,因此,又在其中添加了带负电荷的颗粒活化剂,如高岭土、鞣花酸等,从而提供了“activated”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。再往后,组织因子,也就是Ⅲ因子被发现,继而Ⅶ因子,人们慢慢认识到最初的那个大块头,所谓的组织凝血活酶,实际上是组织因子、PL和钙离子的复合物,而所谓的“部分凝血活酶”则是没有组织因子的PL和钙离子的复合物。而名称既定,所以也就沿用到了现在。现在大部分时候,“组织凝血活酶(tissue thromboplastin)”这一称呼和“组织因子(TF)”、“Ⅲ因子”作为同义词使用。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在Ⅸ因子身上,现在这一因子又被称为“血浆凝血活酶(plasma thromboplastin)”。
希望对大家有帮助~
【转自本人DXY论坛】
Loading...